04

夜校,走过百年悄然焕新 新华社记者 李欢 魏冠宇 2024年02月22日

夜校新生活。(新华社发)

如今,夜校又火了。

4000余名青年参与,江苏多地500余场青年夜校课堂爆满;9门课程上线就被抢完,武汉首期公益青年夜校启动就“破圈”;382门课程被65万网友关注,去年秋天成绩亮眼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2月27日又将发布新年春季课程……“白天上班,晚上上课”,正成为中国式夜生活的一张名片。

夜校不是新事物。诞生于工业革命,它意在解决工学矛盾,是职工提高自身技能的晚间学校。早在20世纪20年代,各地早期党组织创办工人夜校,从提高工人文化程度着手,进而启发工人阶级觉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五六十年代的识字算术、生产技术,到七八十年代的理发裁剪、专业教育,再到世纪之交的微机电脑、多门外语……夜校,让历届年轻人知识换代、工作升级。

走过百年,今天这波夜校不再与传统工作绑定。8小时之外,生活更精彩。半小时前还在办公室跟甲方谈判的郭怡然,现身于北京一家夜校的书法课堂。她不想被一种气质束缚,说“夜校可以去‘班味儿’”。

既有为兴趣买单的声乐、书法、油画,也有为生活添色的咖啡拉花、蛋糕烘焙、刺绣簪花、vlog制作,还有纯粹释放压力的泰拳、散打……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夜校”,各地课程花样翻新,老式夜校的“刚需”属性已经改换。

用兴趣打开“社恐”局面,社交场景上新。

凭借共同爱好,在夜校可以分分钟“破冰”结交新朋友。原本内向的小土近期从上海市民夜校的茶道课结业。这一天,她把闺蜜同学亲了个遍,彼此约定“不能停止见面”。从“社恐”到“社牛”,只差了几节课的距离。

“和我一起学架子鼓的有个夕阳红乐团的老奶奶,七八十岁了!她经常会带乐队的歌来让老师扒谱。那些歌根本没有拍子可言,老师快‘疯’了!我们一起捋。”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职员小李说。只要爱好合拍,年龄不是界限,代沟也不是问题。

兴趣是群体的分类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青年讲师范叶超表示,夜校提供专门场地和专业设备,为相同兴趣爱好的都市人群开辟了一个社交空间,促进新的趣缘群体生成。“线上兴趣社群再热闹,也无法替代线下互动的情感满足,人们依然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有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享有生活主动权,夜校里有大市场。

谁说上班只能在白天?“有的年轻人把创办夜校作为自主创业的渠道;有的希望能借夜校学习提升自己,找到新的就业机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夜校让就业场景“扩列”。

一些教培机构也开始转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课堂,丰富这一市场。“夜校项目希望能够帮助年轻人培养技能、促进多样就业。”相关业务负责人梁蕾说。

“500元买10节课,很实惠!”“长大了,慷慨‘宴请’小时候的自己。”“上班后时间宝贵,我希望能学出成果。”“同样是玩,在夜校,一群人玩更有趣!”“自学心态在‘特别厉害’和‘特别菜’之间反复横跳,在夜校可以摆正。”……

走进夜校的人们,理由多种多样。这些“小心思”里,潜藏着夜校的大市场。

文化沁润生活,夜校给非遗雅文化打开“任意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是世界级非遗,但日常饮茶还是差点文化味。“通过夜校,茶道现在真的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小土说。

“文脉传承不仅需要把前人的创造精心守护好,也要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北京一家开设非遗课程的夜校机构负责人说,课程一上线就被抢空,“好像大家铆足了劲儿,都想当回‘非遗传承人’”。

相较于对非遗走马观花的旅游参观,夜校课程让更多人有机会增进了解、上手体验。

“苏州到处是文化,大家耳濡目染;夜校想让学员体验古今、感受到心。”发起这轮苏州大学夜校的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缪世林说,包含昆曲、制香、古琴等非遗项目在内,第二期夜校本周起陆续开课。静下来、沉进去,非遗才真正成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现在已达60%左右,更多人已能够进入高校完成学业。”储朝晖说,我们距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已更近一步。“现在的夜校变得轻松化,讲授的更多是休闲实践的技能,是对生活的拓宽、对选择的追求、对幸福的感悟。”

“无用”有大用。推开夜校这扇窗,可以看见未来的社会生活。一个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被一间间夜晚课堂的通明灯火照亮外形。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图为2月20日,工人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一家生产车厢的企业打磨车厢。(新华社发)

对中国经济“唱衰论”如何被反复证伪

新华社记者 宿 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史可以说也是西方各种唱衰论调不断被证伪的历史。某些西方政学界人士和媒体戴着“有色眼镜”,不可能看懂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的大逻辑,也不可能看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势能;他们打着自以为是的“小算盘”,不可能算清中国经济应对不确定性的大运筹,也不可能算准中国经济善做“长周期”的大账本。

历次“神预言”如何带节奏

“中国粮食危机论”“中国造假论”“中国崩溃论”“中等收入陷阱论”……几十年来,一些西方政学界人士和媒体多次通过这样耸人听闻的“神预言”,反复提出、炒作中国经济即将衰退,试图动摇市场信心,最后又反复以“看不准”而收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称中国快速发展将导致“粮荒”,将与世界“抢粮”,给全球造成冲击。部分外媒随后以此大做文章,把中国经济发展渲染成对世界的潜在危害。

世纪之交,美籍华人章家敦出版《中国即将崩溃》,声称中国经济存在“虚假繁荣”,煞有介事宣称中国会在2008年之前崩溃。其“预言”失败后,又一次次重新“设定”中国崩溃时间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美国政要和学者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和全球经济失衡归罪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高储蓄率”。当时,位于危机“震源”的一些美国经济学者鼓吹,中国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新震源”。

2015年,西方媒体重提“中国经济崩溃论”,高调嘲讽“中国经济行将崩溃”“中国模式走向末路”。一些国际投资机构和职业投机商试图利用这种“神预言”搅动市场,以便做空中国资产,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几十年来,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神预言”此起彼伏,而这种言论都以失败告终。

“中国崩溃论”为啥崩溃

“老调重弹”“经不起推敲”“反复碰壁”……一些有识之士因多次见证“中国崩溃论”的崩溃,早已对这种“狼来了”式的言论见怪不怪,认定西方对中国经济分析“看不准”,对中国经济的抹黑不靠谱。

“谁来养活中国?”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再创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布朗之问”没有应验,反而凸显一个事实:即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崩溃论专业户”章家敦已沦为笑柄。摩根士丹利亚洲名誉主席杰克·沃兹沃思毫不客气地评价:“你的‘中国崩溃论’只在你的书中存在。”2012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干脆把章家敦再次预言“中国崩溃”与“2012世界末日”共同列入十大最糟糕预测。

分析人士表示,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亦或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期间,中国不仅没有成为“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通过稳健的政策、坚实的经济基础,拉动地区和世界经济复苏。

坦桑尼亚知名国际时事评论员塞姆万扎表示,“中国经济韧性强劲让西方怀疑论者无话可说”。亚洲时报网站副主编、克莱尔蒙特研究所研究员戴维·戈德曼也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是误导性的。唱衰中国,只会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几十年来,从未真正“算准”中国经济的唱衰抹黑者,一次次突破“下限”,不惜玩数据游戏,或使用可笑论据,只为炮制中国经济又要崩溃的“新料”。

“看不准”为啥还要一味唱衰

不难看出,每次西方唱衰抹黑中国的“高潮”都处于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中国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刻。西方政客和媒体把中国当成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和本国社会经济问题的“背锅侠”“替罪羊”。

英国“尖刺在线”网站文章指出,新冠疫情后,随着能源短缺和俄乌冲突,西方国家深陷经济政治泥潭,这些人炒作“中国悲观论”,是想从唱衰中国中得到“些许安慰”。然而给中国经济“吹阴风”并不能解决自身问题。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就是在西方各种唱衰声音中崛起的”,而西方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把“内部问题外部化”。

俄罗斯《劳动报》副总编莫罗佐夫表示,西方反复唱衰中国背后隐藏的阴谋显而易见,即国际资本和投资不应该流向中国。不过,这种说辞没有奏效,跨国企业普遍希望继续从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中受益。

“看不准”中国经济还源自顽固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希望动摇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当下,部分西方人士和媒体鼓吹“中国经济见顶论”,一边说中国经济不行,一边又说中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胁迫”,充满自相矛盾。

塞姆万扎表示,2018年以来,面对巨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西方对于中国在减贫、粮食生产和工业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心知肚明,但选择视而不见,继续用毫无根据的言论攻击中国。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日前表示,大多数从事中国新闻报道的西方记者并不懂中国经济。某些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说辞,纯属无稽之谈。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也说,西方国家要修复民主制度和实现自救须向内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与中国为敌。(参与记者:熊茂伶、赵修知、孙萍)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