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重视用“老西藏精神”鼓舞各族干部群众斗志,要求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用高于高原的精神坐标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早在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率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在听到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把12万元的生活补贴全部用在群众身上时,称赞道:“这种精神是孔繁森精神的体现、老西藏精神的发扬,邓保南是窗口。”就关注到“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在西藏大地上诞生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更加突出了“老西藏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老西藏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工作人员和西藏各族人民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发愤图强的实践,逐渐孕育产生、丰富发展、升华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精神同根同源,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在西藏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老西藏精神”扎根于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也必将在雪域高原上开花结果、永放光彩。
一、进军西藏、解放西藏:“老西藏精神”的孕育产生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祖国边防。面对不亚于长征的艰难行军任务,十八军将士放弃安逸思想,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向祖国的西南边陲进发。1951年5月23日,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的签订,西藏实现和平解放。十八军将士一边行军,一边修路,坚持“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原则,宁肯风餐露宿、爬冰卧雪,也不住民房、不进寺庙;宁愿饿断肠,也不吃老乡一粒粮、不拉老乡一只羊。积极帮助沿途百姓发展生产,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给当地百姓送医送药,解决百姓就医困难。同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尊重藏族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藏族群众自发为进藏部队当向导做后援,表示解放军的路修到哪里,就要支援到哪里。在进军途中,进藏部队所表现出来的热爱人民、爱护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等崇高革命精神和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严明的军纪深深感染和影响着藏族群众。藏族群众也通过进藏部队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共产党是来解放西藏人民的,是来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藏族群众因此与进藏部队结下了深厚的“军爱民、民拥军”鱼水情。进藏筑路队伍吃大苦、耐大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让高山低头、让河水改道,终于在1954年,在付出牺牲3000多名军民、干部的代价下,川藏、青藏两条公路全线通车,架起了西藏通往区外省市的“金桥”,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1959年至1961年,西藏基本完成民主改革,各族人民挣脱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迎来了雪域高原新的春天,西藏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巩固国防、维护统一的重大历史任务,进藏部队官兵、工作人员与西藏各族人民一起推翻了长达数百年的封建农奴制度,推动了西藏从封建专制走向民主自由,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现代,从黑暗无度走向光明永驻,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在这一时期,民族隔阂得以消除,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守望相助、亲如一家。西藏各族人民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各民族亲如兄弟般的情谊。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建立的深厚群众基础,为“老西藏精神”的孕育产生提供了丰厚沃土。涌现出了诸如张国华、谭冠三、桑颇·才旺仁增、堪穷·帕巴拉·索朗降措、阿沛·阿旺晋美、布德等优秀军人、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代表。他们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事业贡献了巨大力量,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
在伟大的革命斗争和具体的实践锻炼中,中华民族精神(如忧国忧民,为理想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大公无私,集体高于个人精神;厚德载物、忍辱负重精神等),藏族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粗犷豪放、乐观豁达、勇于进取的精神,热爱自由、嫉恶如仇、勇于反抗的精神,团结互助、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精神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种革命精神”(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互嵌共融,逐步形成了以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爱党爱国等为主要内容的“老西藏精神”雏形。
二、经营西藏、发展西藏:“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发展
196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印度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滋扰生事、蚕食领土的行为进行自卫反击。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西藏各族人民主动支援前线,对印自卫反击战取得重大胜利,排除了影响西藏发展的外部因素。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党员干部纷纷加入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援藏大军,投身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中。进藏干部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积极开展农牧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建立医院,西藏的第一个农场、第一个水电站、第一家医院、第一所学校、第一个机场、第一个科研机构、第一家公司等纷纷建成,实现了200多个“第一”的突破。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确立了“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模式。从此,援藏省市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西藏输送援藏人才、投入援藏资金,为西藏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对口援藏逐步成为一项制度性安排。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转移到西部地区,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西藏自治区位列其中。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的经济增速始终保持高位运行,与区外省市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西藏进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经营西藏、发展西藏、支援西藏”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儿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这一时期,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宗教和睦、生态向好、边防稳固,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互帮互助、不分你我、和谐共融。发展成果基本满足了西藏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完成了经营西藏、发展西藏的战略任务,实现了西藏同区外省市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同时也推进了“老西藏精神”的丰富发展和定型。1990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赴西藏视察工作,提出学习、弘扬“老西藏精神”,“老西藏”和“老西藏精神”就在西藏以至全国传开并成为我党统一的称谓和法定名词。在“老西藏精神”的指引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涌现出了亲民爱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并凝练衍生出了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孔繁森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火热浪潮中。“老西藏精神”逐渐丰富发展为以“五个特别”为核心的精神特质,具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就是在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能够吃得下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差的苦、经济社会发展底子薄、起步晚的苦,能够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真正为西藏人民谋幸福。特别能战斗就是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中,能够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能够在同国内外分裂势力、反华势力的斗争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真正为西藏发展创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特别能忍耐就是在缩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能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正为西藏的长远利益谋篇布局。特别能团结,就是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能够团结西藏各族人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合力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特别能奉献,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能够公而忘私、甘于奉献,舍小家顾大家,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长期建藏、富民兴藏:“老西藏精神”的升华光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也由经济社会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进入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速度放缓,发展质量提高。西藏各族人民越来越多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群众的满足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加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褒奖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精神宝贵,勉励大家继续发扬扎根高原、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老西藏精神”。确立了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西藏工作原则。强调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西藏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实现了全部贫困县区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清零”,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总结了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西藏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发。2024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满30周年。3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同援藏干部一道,推动实现了西藏社会的持续稳定、全面稳定和长期稳定,经济的健康、快速、有质增长和文化的深度繁荣,西藏人均寿命达72.5岁,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1年。西藏正在锚定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动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西藏建设。
新时代,在“长期建藏、富民兴藏”工作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370万各族儿女,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西藏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藏与区外省市的关系更加紧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交往更加广泛、交流更加全面、交融更有深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老西藏精神”的感召下,西藏各族人民肩并肩、手拉手,在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爱国守边的卓嘎、央宗姐妹,援藏干部、时代楷模钟杨等模范人物,并升华拓展出了高于高原的援藏精神。
精神是事业与力量传承的根本动力,精神自信是民族与国家的自信。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更体现在精神传承方面。“老西藏精神”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传承性。在新时代,“老西藏精神”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升华,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时代内涵赋予了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援藏干部倾注高原、无怨无悔、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家国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使命担当。缺氧不缺精神是对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传承,艰苦不怕吃苦是对特别能吃苦的延续,海拔高境界更高是对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发扬。
纵观“老西藏精神”的孕育产生、丰富发展和升华光大过程,变化的是西藏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不断提升,是西藏经济社会的巨大飞跃;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之心,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传承“老西藏精神”的红色基因,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老西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因此,它将永葆生机与活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指导伟大实践。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继续在“老西藏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西藏篇章的美丽画卷,以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实绩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拉萨师范学院信息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