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背有点驼,听力也差,79岁的朗杰老人仍坚持戴着礼帽,衣着得体,精神矍铄。讲起从前的事情,老人思路很清晰,表达也有力。
朗杰曾是农奴主的差巴,民主改革使他家里分得牛羊、耕地和房屋。喜获新生的一家人,有了“做人的尊严”。
翻身后的朗杰,还得到了上学的机会。他读了6年书,在学校学会了开拖拉机和拉手风琴,并加入了当时的堆龙德庆县艺术团。
1991年,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在朗嘎村采访时,朗杰正跟随艺术团在北京、河北、陕西等地演出。
“当时全国各地已经改革开放了,到处都是快速发展的景象。”朗杰老人说,“回来之后,我就把在内地见到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希望我们也能赶上发展的步伐。”
实际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悄然吹到了朗嘎村。
“这里已变成一座热闹的小镇:昔日贵族庄园的楼房淹没在雪白漂亮的村舍中,汽车从村里进进出出,商店、酒家的招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路者……”在多吉占堆笔下,1991年的村庄,正在铺展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画卷。
在土地承包到各家各户后,“全村粮食单产平均每亩在300公斤以上,高的可达400到500公斤,比(20世纪)50年代粮食亩产提高了五六倍”“村民们办起了加工厂、商店、酒店,成立了建筑队,有些农民还成了蔬菜专业户”“民主改革至今,朗嘎人至少三次翻修了住房”“全村64户,40多户有电视机”……
多吉占堆记录的这些历史细节,反映了当时村民们的真实心态:梦想中的“天堂”出现了。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1年的朗嘎村同全国许多农村一样,在农业生产之余,开始投身于商品经济的洪流。
当时的记者从经济意义上做出判断:“朗嘎人正在实现第二次解放。”
1965年出生的扎桑,如今是嘎东社区二组组长。在这个成长于改革年代的藏族女性身上,记者看到了明显的时代印记——有冲劲、不服输、头脑灵、思想活。
“我21岁的时候就外出去打工,背砂石料、运砖块、农场种田……什么活都干过。”她说。因为干活认真负责,做事谨慎细致,2005年扎桑入了党,并被选任为朗嘎村村委会会计。
“幸福要靠勤劳来获取,只要肯努力,日子就会越来越好。”扎桑说。
春风吹拂着朗嘎村,昔日农奴的后代,正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生活。
2024年——新时代的春天
2024年3月,新华社记者又一次到朗嘎村(嘎东社区)采访,正赶上村民上山植树。
“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加油干啊。”社区党委书记旦增尼玛,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在植树现场忙得团团转。
在以前,村子边上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刮风时,尘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下雨时,泥沙能灌入山下居民的院里。
2013年,村民们决定,上山植树,让荒山变成青山。
2021年,西藏规模最大的营造林建设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正式启动。村民们的自发植树纳入到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中,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
“我们社区承包了546亩荒地,需要种植10万棵苗木,目前已完成80%。”旦增尼玛告诉记者,“等树长起来了,我们准备集资在这里建一个林卡(藏式露营地)度假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村里行走,街道整齐干净,高楼拔地而起,商铺鳞次栉比。
2012年以来,伴随村里1500亩土地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朗嘎村开始了快速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进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2015年堆龙德庆撤县设区,朗嘎村也在2023年改成了嘎东社区。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村里修建了沿街商品房用于出租,年收租金上千万元;修建了汽修市场、钢材市场,每年租金也有近千万元;还成立了村民运输队、工程队等合作组织。
“单单这些集体固定收入,就能保证村里每人每年平均分红1.6万元,再加上村民其他收入,朗嘎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旦增尼玛说,“过去村里80%的劳动力在外面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在村庄整齐的“藏式别墅”群中,朗杰老人领着记者参观了他家占地300多平方米、上下三层的“豪宅”。
“现在的生活,以前做梦都想不到。”朗杰说,他每个月能领养老金,看病吃药有医保报销,去年集体分红还给家里分了10多万元。
物质条件改善了,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嘎东社区成立了自己的藏戏团,32名村民成为骨干,排练传统八大藏戏和红色歌舞。团长是村民赤列多吉,他自豪地说:“我们还代表西藏到北京甚至国外演出过。”
徜徉在新时代的春天里,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希望。
党的二十大后,嘎东社区又有了发展的新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村民普布多吉开了一家藏香厂,吸收周边的群众去他那里上班,带动大伙一起致富;村里的运输队,吸纳80多人就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乡村振兴的更高追求。”堆龙德庆区委书记石运本说,“在这方面,朗嘎村(嘎东社区)走在了前列。”
33年前,新华社记者在朗嘎村报道中以一句发问结尾:“再过30年,朗嘎又将是什么样子呢?”
如今,记者也禁不住想知道,等到2035年、2049年时,朗嘎又会是什么样呢?(记者储国强、翟永冠、陈尚才、王泽昊、李键)
(新华社拉萨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