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浅谈新闻的本源即事实

谭露婷

新闻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看法也稍有不同。无产阶级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新闻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生产水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在满足书写工具、交通便利等客观物质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资产阶级基于历史背景和文化地域不同,从唯心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最初是因为人的好奇心作用,强调人生来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方便听和说,将人比喻成蚂蚁,认为人类和蚂蚁一样需要用触须探寻外界事物,这是人体构造本能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新闻的定义、种类、延伸内容越来越规范和具体,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新闻的传播方式也从口头传播、信号传播、文字传播到如今的网络传播进行了更替转变,口头传播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利用面对面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如久负盛名的马拉松比赛,就是为了纪念古希腊一位传递战争胜利牺牲的战士而设置的。信号传播既以特定信号为标记进行传递信息,如古代战事以狼烟为信号报警等。随着时代发展造纸术的出现、工业革命的兴起、交通的便利为文字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报纸杂志开始兴起。

报纸起源于欧洲西方国家,最早出现于古罗马帝国时期,主要以刻录石碑为主,后期被资产阶级控制较长一段时间,刊载内容集中于经济和涉及经济的军事、政治新闻。报纸英文书写newspaper,也可翻译成新闻纸。中国古代最早报纸可追溯到汉朝邸报,但没有实物佐证,到了唐朝是有官家制作邸报,但发放范围局限于上层阶级。由于古代的闭关锁国,受封建制度的影响,报纸在清朝后期才略有起色。

新闻的本源即事实。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存在的基础是客观事实,如任意捏造事实当作新闻进行传播,将使传播媒介和传播者声誉受到极大损害,传播接受者将不再信任该传播媒介,且信任一旦损坏再建立信任将非常困难。

哪些因素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呢?

一是新闻来源。如一个新闻它的线索是否真实可靠,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去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客观事实发生了,才会产生新闻。事实在前,新闻在后。因此,当客观事实发生,可通过当事人或目击者,还原事实,并从周边环境邻居、相关部门考究事实。如袁隆平去世报道。2021年5月21日,中国国际电视台官方微博不对新闻线索进行考证,直接在各大客户端发布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随后一大波主流媒体转载,造成假消息登上热搜的恶劣影响。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最基本的职业属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主观倾向,一种是为了扩大新闻价值、增强吸引力,过分地夸大事实、渲染情节,另一种是基于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文化认知和道德素养,在新闻采编中不自觉地偏袒一方。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新闻的迅速传播,舆论公众的走向都会因为新闻的内容引导而发生转变。新闻工作者有时就像一个冒险家,航线是否正确在暴风雨等外部恶劣天气下,只能基于以往的航海经验。因此,要做到公正客观地还原新闻事实,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三是新闻事实的发展。如有些新闻属于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对于事件的发展需要新闻传播者随时跟进,可能有的新闻起初宣传效果特别好,公众关注度高,但后期发展、事件走向趋于平和。传播者为了避免宣传效果走低,采取添枝加叶、抽掉关键信息等方式,造成新闻失实。

如何让新闻事实更快传播、价值更高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会正确区分新闻与信息的区别。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不一定都能成为新闻,信息比新闻延伸更广、内涵更深、涵盖更多。要做到正确区分哪些信息可以当作新闻深入挖掘,急需培养新闻敏感度、敏锐性,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必备职业能力,快速抓住客观世界变动不居、转瞬即逝的最新变化和洞察发现事物存在和隐藏的潜在变化。新闻敏感的特点就是快捷、准确、灵活,在认识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条件下,既重视事物变化的真正意义,不拘泥于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又不过分好奇或误导,将普通、众所周知的事实当作新闻事实进行宣传报道。二是新闻事实要有时效性。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快速、多样、开放、互动的特点,新闻是不断更替发展,一直处于不停地发生和消亡的过程,前一天的新闻可能第二天就过时了,因此,对于新闻事实发生时间有一定要求。1943年,陆定一老师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书中对“新闻”是这样定义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二字足以说明新闻事实时效的重要性。

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保证时效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同频共振,重要新闻可充分发挥所有传播媒介进行同步报道,第一时间扩大宣传面,营造浓厚氛围。这种方法更倾向于重大活动,如进行活动现场直播等。有些新闻还需要避免同质化现象,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较强的新闻敏感,另辟蹊径寻找不同的角度,在新闻报道中增强趣味性、显著性,发掘新闻内容,赋予新闻价值。如创新打造融媒体互动产品《一颗红星的旅程》H5产品,从1921年红船起航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征程浓缩于约4分钟的创意产品中,以定格动画、手绘复古画风一镜到底的形式,将新闻故事化,增强可读性、趣味性,给予用户画面感、代入感,以用户手动拾取红星,集齐红星生成红星奖章的方式,丰富互动模式,进而扩大接收群体范围。如美国著名棒球巨星巴贝·鲁斯。在巴贝·鲁斯退役前最后一场比赛中,当所有记者集中跑到前面争取拍到正面照时,抄写员奈特以独特的视角站在背面,采用自然光拍了一张3号球衣的背影照。照片中,球王眼前的繁花似锦和他昏暗的背影形成鲜明对比,这张照片于1949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三是新闻有地域和接近性特征。人们对于自己身边发生,如同一个城市、同一种职场身份、同一种兴趣爱好的人或事物相关的新闻会有较高兴趣去关注了解,类似于地理位置相似,心理上与新闻接受者接近易引发情感共鸣等,更容易被关注,简单概括为“相同社会类型”。新闻媒体优先定位,做好前期调查确定新闻接受者群体范围,针对媒体机构定位和受众群体,明确新闻采编范围。就像当前网络如抖音、快手等平台会根据用户视频观看时长侧重推送日常关注较多的账号内容。

新闻工作者就像航海线上的指路灯,要善于观察周边环境,学会找“点”。

新闻传播是双向互动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要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新闻工作者要如实反映,不能随心所欲对新闻事实进行曲解、增添或减损,并且事实必须要经过公开报道才能成为新闻,没有报道的只是事实。人民群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极其重要,有了信任才会有关注度,人民的信任是新闻媒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发现某新闻媒体报道新闻不实,会认为被欺骗,今后不再关注该媒体新闻,关注群体的大量下降,会让媒体面临关停的最遭结果。如抖音号“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关注粉丝1400多万,小莉帮忙的每期主题都是以解决群众诉求为主,深受群众喜爱和信任。有了群众的信任和关注,媒体才会行稳致远,河南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了中国宣传文化工作和新闻传播业正确舆论导向的“三贴近”原则,切实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报道中的不同用词,可以看出报道者的主观倾向,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当有较多新闻都有不同采写价值时,新闻的媒体平台版面有限,必须要有所选择和取舍。这是无限事实和有限传播渠道的必然冲突,无法做到“有闻必登,有闻必播”。这就面临要正确处理宣传报道者爱好选择与受众需要之间的特殊矛盾。我们要了解受众群体成分复杂,社会有不同阶级,同种阶级有不同阶层,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年龄职业都会对新闻的传播情况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明确受众,挑选多数群体共同需要的事实新闻加以传播,才能够争取更多的新闻受众。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05-20 谭露婷 4 4 拉萨日报 c181155.html 1 浅谈新闻的本源即事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