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近几年,多吉搬迁到拉萨,甲玛谐钦的传承责任更多地落到了村民普布卓玛和普布丹增的肩上。
今年47岁的普布卓玛是甲玛谐钦民间艺术团的负责人之一。农闲时,她和普布丹增就会召集艺术队成员到霍尔康庄园的戏台里排练甲玛谐钦。
“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20多名成员,都是当地群众。艺术队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小晚会、重要节日演出和赴区内外非遗展演等,其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甲玛谐钦《和亲路》受到广泛欢迎。”甲玛乡工作人员德吉卓嘎说。
赤康村的霍尔康庄园,是西藏目前保存较好的几座庄园之一。在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霍尔康庄园的老戏台可用于排练甲玛谐钦,老戏台旁边的建筑物用于存放表演道具和非遗文化宣传展示。“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甲玛谐钦,村里人跳了一代又一代。站在这个古老的建筑物排练或者是酣畅起舞,靴子在地上敲出回声,觉得传承的责任更重大了。”普布丹增说,“为了让甲玛谐钦不仅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更要活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活在史料记载里,更要活在舞台上,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
表演开始,戏台上传出低沉而优美的歌声,男的穿缎袍,戴圆形黄绒帽;女的穿彩缎藏袍,戴弓形或三角形头饰。歌声缓慢,此起彼伏,伏时声音低沉浑厚,起时高亢悠远,男性舞蹈动作热情豪放,女性舞蹈动作细腻柔美。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民间演员们,过去在辽阔的草原上跳舞,现在到了灯光华丽的舞台上,虽然也讲究队形、节奏和整齐度,但特色元素是必须保留的,那就是原生态,他们纯朴的眼神,从心底散发的生活热情和笑容。“我们对搬上舞台的甲玛谐钦进行改编,比如说在草原上时我们常常围成一个圈边唱边跳,但在舞台上,我们则要更多地面向观众,向他们展示其中的细节部分。”普布卓玛说。
如今,有墨竹工卡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当地村民的努力,甲玛谐钦登上了区内外的大小舞台,让这古老的非遗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甲玛乡希望小学的小学生们也组建了艺术队,能够完整地表演甲玛谐钦,让人们看到非遗后继有人。